我的教学目标、教学重难点和郭老师的完全一致,不再重复。
这是我自参加公开课以来,收获最大的一节课,也是最为失落的一节课。因为讲课之前我做了最为充分的备课和精心的设计,除了备教材、备学生,我还准备了每个环节的过渡语,计划了每个环节的具体用时,筹备了三个精彩的高潮,尤其是范读,我之前背诵了十遍之多,还把自己的声音录在了手机里反复听。可是课堂上的实际效果和我的期望之间,出现了差距,而且不是小差距,所以甚为痛心疾首。还好,痛定思痛之后,我对自己“刨根问底”,找到了一部分根源。
下面先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:
第一、导入,用《三国演义》里的歌曲,引入三国人物,“生子当如孙仲谋”,迅速引出孙权,导入这节课。然后是作者、作品介绍,解决两个难点:“纂”的读音、“编年体通史”的含义。
第二、“三读环节”。分别是一读,读准字音和停顿;二读,读懂文意;三读,读出语气。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,在这一环节,我有个主导思想,就是所有的疑点都让学生先个人独立完成,然后小组内讨论解决,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再在班内交流。我认为,这样做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个人能动性,才能使小组的讨论交流切实有效。
第三,谈体会,采用记者招待会的形式。
第四,课堂检测。
再说一说我经过深刻反思后,寻找到的不足:
一、语言不够精炼。明明是想好的一些精彩语言,在课堂上却被肢解,显得零碎。根本原因是我还存在背“台词“的现象,深层原因是自己的底蕴不深,大学里学的东西早就掏空了,学习力度不够,第一年教初中时,学生还都用仰慕的眼光看我,说我知识渊博,可是到了第二年,我深感自己的水平与他们的已经差不多了。
二、预设的精彩环节,自我感觉没有出彩。比如给学生范读环节、学生分角色朗读环节,一部分原因是学生紧张,我也有些紧张。但是我认为“点背,不能怪社会”,要怪还是怪我自己没有调控好课堂。主要原因是我的情绪一直跟着学生在走,而没有做到用自己的情绪去带动学生,去消除学生的紧张。
三、学生读的不够充分。
“旁观者清,当局者迷”,我自知自己的不足刨得不够深,还希望大家能帮助往深处挖掘。我的优点就不说了,留给于老师来说。
说课完毕,谢谢大家!